也不知道是那场官司动静太大,还是夷县百姓往外头卖粮换东西的次数多了,惊动了周围几个县乡的百姓,人们突然发现,一直穷得让人不愿意提起的夷县,原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穷,竟然家家都有余粮,又兼朝廷也在周围的县府张了榜,鼓励山民返回原籍开垦荒地,于是大家都知道现今夷县讨生活容易。
年后,便陆陆续续地有流民之类的到夷县,登记开荒,有了人自然就有人开门做生意。渐渐地,县里的杂货铺、布坊、染坊、酒坊慢慢地都开起来了,城里也变热闹了。
走街窜巷的小贩也多起来了,不时地当街吆喝着,卖的也多是山里产的山货,没什么稀奇的,但好歹热闹了不少,看起来倒还真有两分县城的模样,虽然比起别的县城仍然荒凉许多。
人一多就容易生乱,衙门里又新添了许多衙役官差,赋役房便被征用了,孩子们也不能再在赋役房里听课,罗白宿便拨了几十两银子,另在城里寻了一处僻静所在,盖了一座学堂,又在学堂后堂建了厢房,那些离家远不方便当日来回的孩子仍旧可以宿在学堂里,只要每月交些粮食过来搭伙便成,又指派了一个妇人,专管这些孩子的饭食,只是一时仍请不来先生,还是由覃主薄几个领着先生的职,轮流去学堂里讲课。
这个时候,学堂里的小学生已经增至了七十多位,罗天都跟罗白宿和覃主薄提了建议,将这些孩子按照资质特长分了班,悟性高会读书的仍旧跟着覃主薄读诗书,会算帐头脑灵活的,则分到罗天都班上,跟着罗天都主学明算,往商贾帐房一类上头靠拢,至于其他的心灵手巧动手能力强的,或者跟着巫老头学木匠,或者跟着甘老头学铁匠,最后实在干什么也不成也不爱读书的,年岁大些的跟着刘老头下地,算是给他打下手,学些种田的本事,能把田地种好,那也是一门本事,年岁小的还是扔给覃主薄,教些为人处事的道理。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关闭小说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Chrome谷歌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lengleng.cc
(>人<;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