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一家几十口,一堆儿懂稀稠”,这是当时村里人对我家的褒扬。
上世纪1970年代初,奶奶领着我伯伯,叔叔,还有我们三“家”过生活,日子过得挺难,但有很多很多美好的记忆。
仲秋节,堂兄妹们挤在奶奶的屋里,半斤一个的月饼被分成姊妹数量的等份,奶奶亲手一人一块儿,我们都把它含在嘴里高高兴兴地跑出去。
腊月到了,村子里的空气中都飘着一种过年的味道。祖先们从腊月二十开始安排:蒸馍,杀猪,剃头,祭灶,烧香,扫房,请神,送神……。
除夕夜,奶奶的屋里又挤满我们堂兄妹,每人发两毛钱的压岁钱,拿着那钱高高兴兴地回到自己父母的屋里。
腊月二十八,乡下的人们都是在这一天“蒸馍”的。
到了初夕“安神”,列祖列宗和各路神仙都请回家过年了,一是需要安静,不许烧火蒸馍;二是家里“人”多了,用的馍也多。
腊月二十八,每家每户提前在院子里建个锅台,开始准备蒸馍用的材料,例如豆子、萝卜、粉条、干柴、引火用的麦秸等,红薯当时是代替“沙糖”的。
到了这一天,家人们早早起床,高高兴兴的都为这事忙开了。
通常要蒸四种馍。一种是“两搅”,三分之二多一点的玉米面或黑面,三分之一少一点的白面,这是最大众化的,是用来充饥增热量的。
“两搅”又分瓷胎儿、菜包儿和豆馅,豆馅是甜的。
Loading...
未加载完,尝试【刷新】or【关闭小说模式】or【关闭广告屏蔽】。
尝试更换【Firefox浏览器】or【Chrome谷歌浏览器】打开多多收藏!
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,可以切换电信、联通、Wifi。
收藏网址:www.lengleng.cc
(>人<;)